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铅字(2 / 2)
眼见众人都过来看稀奇,沈经理也不去当那个恶人,招呼几个男的合力把箱子抬到桌子上,然后转头看向负责总务的员工,“先别忙,小周,去拿些手套还有口罩过来。”
齐琳琳正在兴头上,闻言随口质疑:“要这些做什么?”
沈莫:“那什么,铅好像是有毒的吧?”
叫小周的女孩应声离开,吴攀马上给自家女友帮腔:“你是不是对铅污染有什么误解?这里既没有铅粉尘,也没有铅水管,想要铅中毒可不容易呢。”
“手摸铅字终究不是好事。当然,”沈莫笑着摆摆手,“你要是嫌麻烦也可以不戴。”
“戴!为什么不戴?省下洗手环节也是好的。”
笑着朝刚刚返回的小周姑娘伸出手,吴攀要了一次性口罩和手套分别戴上。转头看见众人的造型,他又忍不住笑了起来:“嘿!蓝口罩、透明手套,就差几件白大褂还有无影灯了。”
当然,口罩确实是医用版,手套却只是普通的寿司手套,防护效果更多存在于心理层面。
眼见众人武装完毕,沈经理看了眼旁边的摄影师,得到对方示意这才挥手下令:“好了,开箱!”
打开箱盖,一台造型奇怪的老旧机器呈现在众人面前。它的主体部分是双层金属盘,上面还有些滚筒、滑杆、按钮之类的装置被拆下来放在一边。另外还有装在盒子里的铅字块,数量足有好几千。
机器本来就是便携设计,别人还特地打印了一份安装使用指南放在里面,一帮人齐上手,很快就把机器组装了起来。
看着面前成型的机器,一众员工忍不住有点儿小失望,“这就是打字机?怎么感觉不像啊?”
歪头看了说话人一眼,吴攀接腔追问:“不像什么?”
“不是现代电脑键盘是从打字机键盘发展而来的么?怎么这上面就一个按键?看起来更像是发报机。”
老吴耸耸肩,“有键盘、翘起来哒哒响的那种,是英文或者其他西文的打字机。”
“至于,却是很难造出类似的产品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原因当然是汉字太多。西方那些拼音文字只有二十几个字母,再长的单词和文章,也是这些字母和少量符号的组合。这样一来,不管是制造活字印刷机,还是研发打字机,难度都会小很多。”
最常用的汉字有几从清末到70年代末,一直有人呼吁要废除汉字、全面使用拼音,就有印刷、打字很不方便的原因在里面。最终,周边国家相继弃用汉字,转而使用拼音化的新文字,国内也搞了汉语拼音方案,打算渐进替代汉字。”
“还好的是,70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取得突破,国内王选院士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、美国王安公司推出支持的王安文字处理机,联想等公司为x86 pc平台研制了汉卡和输入法,基本上解决了汉字的信息化问题。从那以后,再也没人提起汉字拼音化的事情。”
“说到激光照排,”吴攀来了兴头,忍不住卖弄起来。
“激光照排存在的意义,其实是作为现代印刷技术的核心组件,让雕版印刷再次干翻活字印刷。”
“说起来,虽然活字印刷术是咱们的老祖宗发明的,毕昇早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时候就发明了它,但是活字印刷在领域的应用时间却非常晚、非常短。这里面固然有胶泥活字不结实、木活字不容易控制公差、传统水性墨容易渗透纸背等工艺原因,最关键的还是常用汉字实在太多。常用字多,不光要大量刻字铸字推高成本,还要找认识这些字的人来当排字工,古代的读书人都忙着科考,显然看不上给商人打工,然后活字印刷术自然普及不开。”
“西方表音文字通常只有二十多个字母,再加上数字标点符号,只用几十个字符就能搞定印刷问题。是以当德国人约翰内斯-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机,很快就在欧洲流行开来,这种机器持续使用到18世纪才被新式蒸汽动力印刷机所取代。”
“反观咱们这边,从北宋直到清中期,无论是《永乐大典w、《二十四史w、《四库全书w这样的官修大部头,还是《西游记w、《水浒传w这样的热门,都倾向于使用传统雕版印刷,只有不在乎质量的印刷品,如寺庙赠送的佛经、古代的报纸《京报w才会使用还不靠谱的活字印刷。”
“后来欧洲的现代印刷机传到东方,从印刷效率和质量两方面碾压了雕版印刷,这才将雕版印刷暂时压制了下去。不过大量汉字的排版问题依然存在,所以等到电脑排版印刷技术成熟,活字印刷又被一脚蹬进了博物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