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上中下(1 / 2)
陈霸先建立了陈国,是王頍的杀父仇人,不过他提起陈霸先的名字时,情绪倒没有太多波动。
宇温今日要听听他的韬略,所以王頍做足了准备,一开始本打算先设个引子,不过既然宇温已经看穿,那么他便直接给出了建议:效仿昔年陈霸先故事。
大概四十年前,当时位于江南的梁国接纳齐国叛将侯景,未曾想引狼入室,招来一场大祸,侯景以“清君侧”的名义起兵叛乱,攻破建康,鹊巢鸠占,是为侯景之乱。
当时在岭表任职的陈霸先,率领军队北上勤王,靠着从岭表带出来的军队,最后终于开创一番基业。
王頍用陈霸先的故事来劝宇温,接下来却没有说是为何故,反倒先分析起当前局势来。
这不是他无病呻吟,今日宇温就是要“试策”,王頍必须通过这样的考核,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可。
他已经快要四十岁了,再不努力,可真就会变成明日黄花,建功立业、封妻荫子的抱负,随之化作泡影。
当今局势,可谓险象环生,周国平陈在即,待得天下一统,对于宇温来说可不是花团锦簇的局面,正是这位西阳王用人之际,所以王頍要把握这个机会,进入对方的决策圈。
陈国灭亡,掌握周国大权的丞相尉迟惇其声望将达到巅峰,而尉迟家族的权柄也将达到新的高度,说“尉迟和宇共天下”一点也不过分。
然而这不可能,如果尉迟迥还活着,这位太祖宇泰的外甥,会念及两家的情谊,不会把事情做绝,可如今是其子尉迟惇掌权,一切就不一样了。
数百年来的历史表明,要么天子解决权臣,要么权臣取代天子,一山不容二虎,尉迟家和宇家决裂的日子必然到来。
那么这一天何时会到来呢?
以目前双方的实力对比,两家何时决裂完全取决于尉迟惇的想法。
尉迟惇的想法是什么,王頍当然不知道,但他根据当前的局势,做出了一些判断,总而言之,尉迟惇若要走到那一步,会有三种选择,也就是上、中、下三策。
上策,待得陈国灭亡,不用那么虚情假意,直接让天子下诏讨伐“意图造反”的宇亮,直接翻脸搞偷袭。
益州总管席毗罗,和并州总管尉迟勤、洛州总管尉迟敬一起,东西夹击关中的宇亮;正在巴湘上游地区用兵的行军元帅崔弘度,顺流而下进攻身在巴湘的行军元帅宇明。
江南道行军元帅尉迟佑耆,挥师西进对付身在岭南的岭南道行军元帅宇温,与此同时,尉迟惇可以趁着宇明、宇温不在山南的绝佳机会,派兵直接进攻山南荆襄以及黄州。
这样的攻势,在陈国灭亡之后便可立即展开,尉迟惇只需击杀宇亮父子三人,甚至只需要击杀宇亮,大局已定。
没有宇亮牵头,朝野内外的反对力量就没办法聚集起来,尉迟惇只需花上数月时间,尉迟惇便可剪除宇宗室力量,明年便能称帝改元。
中策,就是周国平陈之后,先缓上一段时间,待得军队休整完毕,便可以各种手段逼反宇亮。
以平定“宇亮之乱”的手法,将宗室力量斩草除根,接下来就是到时候小皇帝“三让”,尉迟惇三辞,走完流程,登基称帝。
尉迟惇若要这样做,留给宇亮父子的时间,恐怕也就一年左右了。
下策,就是慢慢削弱宇家的势力,待得剪除宗室后,反对势力一盘散沙,行禅让之事便轻松多了。
首先要等天子有子嗣,无论这皇子是未来的尉迟皇后所生,还是其他妃嫔所生,都无所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