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段:国际合作与竞第676章 海外市场初探(1 / 2)
暴雨敲打着办公室的落地窗,李阳摩挲着手中烫金的国际合作邀请函,油墨未干的Logo在台灯下泛着冷光。这是来自东南亚某国的科技巨头,对方提出联合开发智能养老设备的邀约。但市场部加急整理的分析报告却像一盆冷水:当地消费者对科技产品的接受度仅为国内的42%,70%的家庭更倾向传统养老模式,甚至商业谈判中的礼仪禁忌就有十几条。
\"这是机遇,也是陷阱。\"在紧急召开的跨国业务筹备会上,李阳将卫星地图投影在幕布上,目标城市的街景里,老旧的居民楼与新建的科技园区犬牙交错,\"我们习惯了国内的'快节奏'打法,但在海外,走错一步可能全盘皆输。\"他推过一摞文化研究资料,\"明天起,所有人暂停手头工作,专攻当地商业文化。\"
团队进入了疯狂的备战状态。翻译组逐字校对合同术语,市场调研小分队24小时监控当地社交媒体趋势,就连技术骨干都在恶补跨文化沟通课程。李阳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书籍,《东南亚商务礼仪指南》被翻得卷边,重点章节贴满荧光色便签,\"见面禁用左手递物谈判需预留三次以上磋商机会\"等提示反复被圈画。
当考察团踏上异国土地时,湿热的空气裹挟着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。李阳特意换上定制的亚麻西装,口袋里还揣着提前背熟的问候语。但首场谈判就遭遇滑铁卢——对方团队迟到半小时,他按国内习惯开门见山谈合作,却发现对方始终微笑着聊天气。当他掏出合同草案时,主谈人突然皱起眉头:\"李先生,我们更看重长期信任,而非急于签约。\"
当晚在酒店房间,李阳盯着天花板辗转难眠。随行的文化顾问懊悔不已:\"我忘了提醒,这里谈判讲究'迂回战术',直接谈合作被视为不尊重。\"他翻身坐起,打开电脑重新梳理行程,将后续会议全部改为\"非正式交流\",还特意增加了参观当地养老院的环节。
第二天的考察充满意外。在传统养老院里,李阳看到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用藤编器具制作手工艺品,护理员用最原始的登记簿记录信息。当他掏出智能手环演示健康监测功能时,一位老者轻轻摇头:\"机器再聪明,能听懂我讲的老故事吗?\"这个细节让他突然意识到:技术不是万能钥匙,文化认同才是打开市场的密码。